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请欣赏广东高考满分日记(精选14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1

哲学家说:“爱可以把一朵花变成一座花园,把一滴水变成一条小溪。”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灵魂需要翱翔在蓝天,接受风、剑和霜的洗礼。我们需要在海里游泳,接受风浪的考验。我们需要在荒原上驰骋,接受荆棘沼泽的磨刀石……所有这些足以让一颗心遍体鳞伤,筋疲力尽。只有真爱才能治愈创伤,恢复心灵的活力,因为爱是甜蜜的。

然而,在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爱悄悄地用窗帘遮住了心灵敏锐的眼睛。就像花给人芬芳和美丽一样,它们阻挡了前方的道路。这个湖给了人们一种清晰的空的精神,但它反映了一种虚假的幻觉。美酒给人一种好的味道,让他们沉醉,但它模糊了他们眼中的目标。

甜蜜,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毕竟,人是情感动物。然而,现实要求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事物,承担起亲情、友谊和爱情的甜蜜负担。即使是最理性的人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往今来可比”的诸葛孔明一生英明,在街亭之战中利用了他那没有真正才华的朋友马谡,使他六次离开岐山,都没有成功,这成了几千年来任人唯亲者的一个教训。

在唐明帝统治之初,一代贤士受到了他们所有努力的尊重和对待。直到那时,繁荣的元朝才出现。后来,为了“乘红尘与嫔妃之机而笑”,他不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工程,浪费人力物力,忽视政务。结果,他以“马尾坡前的绿草”的.悲惨结局告终。

朝鲜曾尽力支持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但忍不住软化了祖母的眼泪,最终动摇了,失去了信心,放弃了。《青年法》被点燃,11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破灭了。

历史一次又一次用残酷的事实警告我们:人类感情的亲密和接近会让人麻痹、困惑甚至困惑。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分离和分析对事物的感觉和判断,并区分和识别它们,我们一定能够超越它们。

享受甜蜜,放下负担,自由前进!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2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3

1917年,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及,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卑,或由强变弱,由弱至强,未可知也。身体的锻炼是如此,我认为,这对个人、民族乃至国家都有启示意义:强者不恒强,要居安思危;弱者不恒弱,要奋起直追。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吾辈青年更当着眼未来,不负韶华,奋斗自强。

人的资质不是平等的,有生而强者,也有自小而弱者,这与天资有关,并非我们所能决定。然而《素书》中说:“失其所强者弱。”意思是,如果失去自己的优势,强者就会变成弱者。强者若是“滥用其强”,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努力提升自我,最终也只会失去自己的优势。古有方仲永泯然众人,江淹江郎才尽;今有本杰明·卡斯坦特成为众人为之惋惜的对象,无一不在向我们说明,强者不一定恒强,若是滥用自己的才能,就会落得沦为平庸的下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古希腊演讲家德摩西尼,患有先天性口吃,在演讲方面是生来的弱者,然而他以不懈的努力克服了资质的不足,最终成为了古希腊十大演讲家之首。古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生动事例。

这对身为学生的我们更加具有启示意义:如果仗着自己所谓的“天资聪颖”而不好好学习,迎来的必将是强者沦为弱者;而如果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即便是所谓的“弱者”,也必定能为自己的青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对国家和民族同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借鉴意义。清末之中国内忧外患,“东亚病夫”的牌匾将人民钉在耻辱柱上,列强瓜分领土,军阀混战,生命被肆意侮辱,那用血泪写就的近代史犹在眼前。而跨过几代人的奋斗所谱写的漫漫征程,今日之中国已是当初那个弱小的国家、贫弱的人民所不敢想象的模样。站在党百年历程的交点回望,我们看到,当初被视为“弱者”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贫攻坚取得世界瞩目的巨大成绩,高铁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可谓创造了弱者变强的巨大奇迹。反观英美等国凭借产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是人们眼中的强者,然而他们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强力,式微可谓必然。

这也成为了我们的警醒与借鉴。当代中国虽已由小小红船成长为巍巍巨轮,但在波涛汹涌的世界之海航行,仍需居安思危,以谋求行稳致远。吾辈青年则更当自强,切不可认为国家已经很富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奉行“躺平主义”,如此滥用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巨大优势,无异于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会转为至弱而已。“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吾辈青年当不负韶华,用自强的青春,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4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最大期盼,而每个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各不一样。有的是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发挥;有的是望子成才心切,对孩子学业严厉苛刻。

小明和小王是同桌,他们的家长对待他们的学业有不同的做法。小明成绩优异,父母都希望他能有一个好前途,所以从小对他学业很严厉,不能有半点差错;小王成绩不是很好,虽然父母很失望,但是父母对他的学业还是一直鼓励。一次测试,小明考了满分,父母很高兴,亲了小明一口,让他下次还是拿满分;小王没考及格,父母很生气,打了小王一巴掌,让他下次考好点。等到下次考试,小明没考到满分,父母打了他一巴掌,而这次小王分数提高了一些,父母亲了他一口!

两对父母对待孩子成绩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当代教育的不同体现。俗话说“黄金条条出好人”,这种思想也不是全对,家长过分的对孩子学业严厉,终究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孩子厌烦学习,如果家长对孩子学业多一点关心,鼓励,问候,对孩子繁重的学业之后也是一个很好的安慰,毕竟每个家长都是从孩子阶段走来的,都有过同样的感受!这幅漫画首先指向的是家庭教育,寓意的是爱与惩罚及其功能。在我看来,两个巴掌都是不对的,而两个吻都很对。仔细分析一下,100分得到的吻是高分挣来的,是爱,但爱的内容比较单一,所以98分就要挨巴掌;55分的巴掌是错误的,家长粗暴了,但61分的吻特别温馨,爱的内容比较丰富,有亲情,还有鼓励、宽容和等待。从效果看,98分挨巴掌的孩子可能从此战战兢兢,学习心态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会进入比较机械僵硬的学习状态,甚至可能创造精神也被压抑,下一次考试变成90分甚至更低都有可能。但61分得到的吻则可能成为一种动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孩子的心理会处于比较宽松自由的健康状态,未来可能有很好的发展,下一次考试分数会更高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这幅漫画虽然看起来主要是在跟家长们对话,其实也是在讨论中国的教育。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唯分数论,分数决定一切,漫画里的吻和巴掌也是分数决定论的后果。分数决定论在教育发展和人才选拔方面的消极后果已经日益显现,值得全社会反思。

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5

胡杨自豪地屹立在沙砾遍布、多石的沙漠中,创造了“300年不朽、300年失败、300年不朽”的奇迹。他们追求与沙漠抗争的力量和不屈,但从不怀念江南水乡,那里风吹雨打。在追求不屈不挠的信念的过程中,他们保持了真实的自己,并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生活也是如此。人们应该追求一些东西,但不是盲目的。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能保持最真诚的追求。他没有在浑浊的官场中勾心斗角,而是发出了一种“天下浑而我独清,人人醉而我独醒”的感觉。他没有在肮脏的官场中“随波逐流,任人宰割”,宁愿献身于汨罗,也不愿玷污自己的追求。在他对生活的追求中,他从不忘记自己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将永远存在的名声。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多样的,就像优美的柳树向往多彩的春天,鸟儿向往蓝天白云一样,他们应该永远记住自己的真实身份,承认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超越自己的极限,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李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财富和智慧。他没有因为事业受挫而忘记自己的价值。他的“哦,我怎么能严肃地向高级官员和高官卑躬屈膝,他们永远不会遭受被显示一个诚实的心的脸”自由,容易和大胆,是他的内在品质的真实写照。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在他们的追求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在挫折中迷失自己。

只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价值取向,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生活的趣味,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和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们从苏轼的豪情壮志中感受到了巨大的雄心,那就是“抛石、浪拍岸、雪滚千堆”。在追求中认识自我价值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选择。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6

古谚有云:“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揣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局限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路子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迷信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晓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领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告竣“宏通迷信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迷信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迷信与自然不曾分离,从现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运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零碎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迷信前进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少,人类没有能力逐一亲自探寻自然的一切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迷信运用,恰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无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得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常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迷信常识对人构成迷信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恰是夙昔人的迷信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迷信实际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构成严谨的迷信思维产生庞大作用。可见,利用迷信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益于培养自然迷信思维,恰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平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现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现代给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许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请求各方面告竣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法,也无法抵抗迷信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告竣人、迷信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迷信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迷信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7

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以其幽默另类的讲课风格而成了“网红”。但是,他的讲课方式也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专业人士指出,他的幽默感含有错误的认识,甚至还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因此,我并不认同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因为弘扬传统文化必须首先保证其内涵的正确性。

教授采用幽默的教学方式确实可以给课堂增添几分乐趣,但其前提条件是要保证所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否则,过程是有趣的,结果却是无知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授用“接地气”的幽默为古诗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这确实是有创意,但却把诗歌原有的意蕴、意境改变了,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这不仅是对诗歌的误解,更是对诗人的不尊重。如果诗人或是在穷困潦倒时愁苦伤感,或是在国破家亡时悲痛欲绝,或是在官场失意时忧郁愤懑,而教授却以开心快乐的幽默的方式来讲解,这样不仅不能走进诗歌去感受作者真实浓郁的情感美,甚至还有幸灾乐祸之嫌。

像教授这样因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独特而损害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出现。一是将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剧或短视频,譬如有人让《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骑自行车与穿泳装打球的林黛玉一见钟情,卿卿我我。二是在文娱节目中恶搞优秀传统文化,譬如有喜剧演员贾某用花木兰形象去一味地迎合观众低俗的趣味追求。

三是利用图片或绘画扭曲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譬如有人把孔子、老子搞成穿上西装、打起领带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人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赚取足够的流量,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严重地损害、亵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极大地误导了国民。

好在还有不少人仍在认真严谨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将传承的独特方式与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央视剧组用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用比赛、演唱的方式来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通过制作一些契合故宫文化内涵的精美物品来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这些人用独特的方式正确有效地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广受国民的肯定、喜爱和追捧。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我们应该好好地尊重它,弘扬它。我们不需要只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却没有正确内容和美感的文化。

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更要严谨行事,不要只去追求光鲜亮丽的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内在的东西,正如那位教授讲古诗一样,不可为了幽默的有趣而将错误传授给他人。传统文化需要正确弘扬。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8

哲人云:“爱可以使一朵鲜花变成一座花园,也可以使一滴水变成一条小溪。”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人的心灵需要翱翔于蓝天,接受风刀霜剑的洗礼;需要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沼泽的磨石厉……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让一颗心遍体鳞伤、疲惫不堪,唯有真情的爱能将这伤口抚平,使心灵恢复活力,因为,爱是甜蜜的。

然而,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却悄无声息地给心灵那锐利的目光遮上了一层幕布。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美酒给人以香醇醉清洌,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甜蜜,有时也能成为一种负担。

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然而现实却要求我们用理智的目光来认知客观事物,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安享甜蜜,放下负担,慨然前行!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9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

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儿子!”哎!人为情役,命为情丧,何其悲哀!

“他是我儿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儿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儿子”,便可以心甘情愿为他顶罪;“他是我儿子”,一切的一切会变得理所当然,包括包庇、包括顶罪,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无从挣脱。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同样,事不及亲,及亲则失。事关及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关乎父母兄弟,对事物的认知便有失偏颇。理智的天平一旦加入情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倾斜,常常是感情亲密的那头下沉。有了感情,感情深厚,遇事待人便自觉不自觉地从己出发,从亲出发,被感情所役使,仿佛被蒙上了眼睛,触目所及,尽是黑暗。被感情所役使,心里早已有所偏向。于是,便视听混淆,听到看到的都是己长人短、亲者对非亲者错;于是,便昧着良心,帮亲不帮理;于是,便耳目皆失,清白不分。这是何等的悲哀!心为情役,认知便不分真伪、黑白、是非。

包拯曾说:“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极正确,要想心不为情所役,必要做到情理两分。情归情,理归理。亲朋犯了错,内心悲苦,但是不能因为感情的亲厚而作出悖理之事。这世上除了情谊之外,还有法理这把尺子。法理于人,犹如扫帚于地,扫去情在身上的污秽,扫去感情的役使,使得心境清明。《读者》上提及另一位母亲,为了法理,大义灭亲,不肯作伪证,亲自将儿子送进监狱,这是何等的可敬!每个人心中都有感情,但是每个人心中也都应有一把尺子,一把量度感情与理智的尺子。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置法理于不顾,不能因为感情深厚,便罔顾法纪,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德义皆失。尤其是处于当今社会,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倘心为情役,就会视法纪、德义为粪土,这怎能使得整个社会法网清明、德义大倡呢?又怎么会有国家的兴旺繁荣?倘若人为情役,整个社会就纲法全无,德义皆失,又何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愿不再心为情役,人为情役。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10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11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如此地脆弱,需要精心的呵护,无视安全,就无视生命的存在。

当我们在安静的教室中听课时,安全的概念或意识在我们的脑海里荡然无存,就体会不到安全的重要性。而每分每秒都有一些人出生或意外死亡,季节可以轮回,而生命的逝去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无返了。

在我们的周围演绎着一场场血淋淋的教训:车祸、火灾、坠楼等等,一个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悄然殒失了。

安全第一,警钟长鸣。

我们学校的新校区坐落于郊外,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交通秩序异常纷乱,司机超速行驶,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模糊,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三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全校师生陷入了悲痛之中,而受害者的家长更是倍尝生死离别的巨大悲痛和创伤,谁之过?这三起事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资修建路面设施,给学生安上了一道生命的防护线。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件,每当看到那长长的防护栅栏,每个本校学生都深深地懂得那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为什么只有当事情发生了才想到去修治?防患于未然,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

有一则事例让我终生难忘:在一次交通宣传课上,放映了许多真实的车祸事件,其中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下肢,整个上身被安置在一个疲软的蓝球里,两只手拄着木屐一样的木板蜗行爬索,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却笑得那么的天真无邪,说她的愿望就是再要一个篮球,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泪如泉涌,教室里一片抽噎哭泣,心酸,心痛。

当你正愁你的身体不够好时,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没有下肢的人是怎样度日的?你不觉得惭愧吗?你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

认真地遵守交通法则,即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珍视,也是对他人生命的负责。避免一场车祸的发生,就会避免两个家庭的残损和悲痛。

悲剧,我们谁也不愿看到!

怎样避免,你我他,大家都有责任,都有义务。维系生活的美妙,就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而安全就是第一位的。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12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

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

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

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

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

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

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

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

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

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

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树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

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

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13

于丹:我觉得广东的作文题和北京的作文题其实都是有异曲同工在怀旧这一点上,在给孩子们做一种引导。比如说广东提出的老照片,可以说中国人原来照相那都是要上照相馆的,而且都是孩子过生日,或者是过年照全家福,我现在就记得我小的时候是每年要去照相馆照几张大头照,而且我小的时候还有一些照片,是我爸爸一点一点涂成彩色的,因为那时候照的都是黑白照片,到我的孩子,我们拿着数码相机一照上千张照片,一张一张在电脑上删,不好的就删掉了,这个中间不是隔着多少代的历史,只是一代人与下代之间生活方式的差距,可以说今天从我们影像记录的便捷性上,包括在自媒体上每一个人可以发布的影像是到了极端的便捷和廉价低成本,但是从我们珍惜的程度上来讲,我们反而会变得特别不在乎了。

老照片里面其实就像过去物质贫瘠时代大家过的年一样,按票买回来的那点花生瓜子都是让人眷恋的、珍惜的、分享的。所以我就一直在想今天的这种状况,为什么物质越发达的时候,我们对于手里可以掌握的资源会变得更加地不在乎、不珍惜,我觉得让小孩子听一听老照片里的故事,因为一年几次,有人是坐着火车回来的,有的孩子是一年才穿上了第一件新衣裳,爷爷奶奶会从很多谈之前就准备这个照相的日子,所有的背后是藏着岁月,藏着息怒悲欢,藏着一种情结的,高考能出这样的作文很有意思,就是让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便捷的影像时代背后看见一种历史。

广东高考满分日记 篇14

自然好似一个幻化的魔球,在我们面前呈现着绚丽多姿的色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空间都如此千变万化、奇妙莫测,恰如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实生活中,为了全方位的诠释自然,我们已经习惯于运用网络上的系统知识来进行详尽的演绎,譬如想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只要搜索一部美轮美奂的风光纪录片便可满足;若想了解名山大川的地形特征,只需搜索相关的地理知识即可;若想认识森林绿地里的奇花异草,只需点击相关的植物学便可搞定。一切都是那么轻松便捷,手到即来,小巧荧屏将所有的疑难未知领域清晰呈现。然而,在沉醉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之后,我们渐渐发现,自己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很难有心动和震撼的感觉,对一切都漫不经心,不以为然,情绪低落精神涣散。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深,久而久之,近视、肌肉劳损、肩周炎这些疾病与我们如影随形,而健康的身心与我们渐行渐远。

于是,我们开始反思,作为天地的主宰,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否就局限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我们可否想过用自己的身体、心灵去感知、去触摸神妙莫测的大自然。

离开斗室,背上行囊,来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正如斯蒂文森在经典美文《夜宿松林》中写道:室内的夜晚何等单调乏闷,而在含芳凝露、繁星满天的旷野,黑夜轻盈地流逝、大自然的面貌时时都在变化。寓居室内者,在四壁包围的帷帐中憋闷至极,觉得夜似乎是短暂的死亡;露宿野外者,则驰然而卧,进入轻松恬适、充满生机的梦境。他能彻夜听见大自然深沉酣畅的呼吸……

终身难忘在川西的旅游经历,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折多山时那份惊险、神奇。山下是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穿着轻薄的夏装群袂飘飘,香汗些微,然而随着登山路途的展开,越野车在崎岖的盘山公路跋涉,一圈又一圈,爬一圈温度降一度,我由轻柔的蚕丝长裙改换成细腻的羊绒衫;再爬几圈,我又从羊绒衫改换成暖和的春秋装;继续攀爬,寒意阵阵袭来,冷风如刀子般侵袭身体,我冷得瑟瑟发抖,到达零度以下的山顶时,我已经裹上了笨重的羽绒服。几个时辰之内,尽享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山下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山上是浓雾弥漫,天寒地冻,如此的寒来暑往,冷热交替,又岂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所能体味。越野车在狭窄、崎岖的道路上行走,一边是削壁千仞,一边是万丈悬崖,四周浓雾弥漫,目光所及不过2、3米远,道路陡峭湿滑,弯道突兀险峻,司机驾车全神贯注、屏气凝神,乘客心惊肉跳、提心吊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终于平安下山,安然无恙,顿时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其间的惊疑、恐惧、担忧、疲惫、饥渴、兴奋、狂喜、刺激,又岂是虚拟的网络所能体会,人生如果没有经历过旅途的千难万险,领略真实的山川美景,又何谈精彩纷呈,此生无憾呢?

再说说九寨沟吧,虽然美轮美奂的风光片也能让你观赏到湖、瀑、滩、泉的异彩缤纷、绚丽斑斓,然而荧屏上的美景对你是如此遥远、陌生,不可企及,你无法与它相依相偎,水乳交融,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徜徉在它温柔的怀抱中时,你的内心才能真正地被感染、被震撼,真正地如痴如醉,超然物外。

九寨沟的春天,冰雪消融,春水泛涨,山花烂漫;夏天,九寨沟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阴之中,流水梳理着翠绿的树枝与水草,银帘般的瀑布抒发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秋天是九寨沟最为灿烂的季节,五彩斑斓的红叶、彩林倒映在明丽的湖水中,缤纷的落英在湖光流韵间漂浮;冬天,九寨沟变得尤为宁静,尤为充满诗情画意,山峦与树林银装素裹,瀑布与湖泊冰清玉洁,湖面的冰层在日出日落的温差中,变换着奇妙的冰纹。

从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用身体和心灵去触摸它,感知它的“形味”;从网络、文字中去感知它抽象的“意性”,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如此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融入自然。

大家都在看